三亚学院校医院健康指南:
传染病预防、急救与常见运动损伤安全
亲爱的同学们:
健康是学习和生活的基石,为了让大家在校园里拥有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三亚学院校医院特为大家准备了这份健康指南,涵盖传染病预防、急救以及常见运动损伤安全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一、传染病预防
(一)常见传染病类型及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带有病毒或细菌的飞沫会散布在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例如在教室、图书馆等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传播风险相对较高。
2.肠道传染病:像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饮用被污染的水,或者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再触摸口鼻,都可能导致感染。比如在食堂就餐时,如果餐具消毒不彻底,或者食物加工过程中卫生不达标,就容易引发肠道传染病的传播。
3.虫媒传染病:在海南地区,蚊子是传播虫媒传染病的重要媒介,如登革热等。蚊子叮咬感染病毒的人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能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在校园的草丛、花坛、积水处等蚊子容易滋生的地方,要特别注意防范。
(二)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与良好习惯养成:
勤洗手:这是预防传染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在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如楼梯扶手、教室门把手、图书馆书籍等)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揉搓双手至少20 秒,确保手心、手背、手指缝、指甲缝等部位都能清洗干净。
正确佩戴口罩:在流感高发季节,或者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好的场所(如校内超市、体育馆等),要正确佩戴口罩。佩戴时,要将口罩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确保口罩与面部紧密贴合,减少飞沫进入呼吸道的机会。
保持社交距离:在校园生活中,尽量与他人保持1 米以上的社交距离,避免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和拥挤。特别是在课间休息、排队打饭等时候,不要扎堆聚集。
注意咳嗽和打喷嚏礼仪:当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喷溅。如果没有纸巾,可以用肘部内侧遮挡,而不要用手直接遮挡,防止手上沾染病菌后传播给他人。
2.校园环境卫生维护:
教室和宿舍清洁消毒:后勤部门会定期对教室、宿舍进行清洁和消毒,同学们也要积极配合,保持室内整洁。每天要定时开窗通风,至少通风3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降低病毒和细菌的浓度。
公共区域卫生:校园内的公共区域如食堂、图书馆、卫生间等,也是卫生防控的重点。食堂要确保餐具严格消毒,食材新鲜卫生;图书馆要定期对书籍、桌椅进行清洁消毒;卫生间要保持清洁,及时清理垃圾,定期喷洒消毒剂。
3.健康生活方式倡导:
合理膳食:均衡的饮食能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免疫力。同学们要保证一日三餐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如鸡蛋、牛奶、鱼肉、豆类)、维生素(如各种新鲜蔬菜水果)和矿物质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高糖、高脂肪的零食。
适量运动:坚持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学校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运动场地和设施,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跑步、篮球、羽毛球、瑜伽等。每周至少进行3 - 5 次运动,每次运动 30 分钟以上。
充足睡眠: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恢复的重要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提高免疫力至关重要。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尽量保证7 - 8 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晚上尽量在 11 点前入睡。
4.疫苗接种:
了解疫苗信息:及时关注校园医院发布的疫苗接种通知和相关信息,了解各类传染病疫苗的接种时间、接种对象和注意事项。例如,流感疫苗建议每年在流感季节来临前接种,对于预防流感具有重要作用。
积极接种疫苗: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同学们要积极主动地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可以刺激身体产生抗体,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二、急救知识
(一)心肺复苏(CPR)
适用场景:当遇到有人突然心跳骤停、呼吸停止时,如心脏疾病、严重创伤、溺水、触电等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操作步骤:
1.评估环境安全:在进行急救前,首先要确保现场环境安全,避免自己和患者受到二次伤害。例如,在马路上要注意过往车辆,在水边要防止滑落等。
2.判断意识和呼吸:轻拍患者双肩,在其双耳边大声呼喊:“喂,你怎么了?” 观察患者有无应答和肢体活动。同时,将耳朵贴近患者口鼻,感受有无呼吸气流,眼睛看向患者胸部,观察有无起伏,判断时间为 5 - 10 秒。如果患者无意识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并开始心肺复苏。
3.胸外按压:让患者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施救者跪在患者一侧,两膝分开与肩同宽。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 交界处),另一只手叠放在这只手上,双手十指相扣,手指翘起不接触患者胸壁。双臂伸直,利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至少 5 厘米,但不超过 6 厘米,按压频率为每分钟 100 - 120 次。每按压 30 次,进行 2 次人工呼吸。
4.开放气道:在进行人工呼吸前,需要先开放气道。用一只手的小鱼际(手掌外侧)按压患者的前额,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抬起患者的下颌,使患者头部后仰,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和地面垂直,以保持气道通畅。如果怀疑患者有颈椎损伤,在开放气道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搬动头部,可采用推举下颌法。
5.人工呼吸:进行人工呼吸时,施救者用放在患者前额的手捏住患者的鼻翼,深吸一口气后,用自己的嘴严密地包住患者的嘴,缓慢吹气,持续1 秒以上,观察患者胸部是否有起伏。吹气完毕后,松开捏鼻翼的手指,让患者胸廓自然回缩,排出肺部气体。重复进行 2 次人工呼吸,然后继续进行 30 次胸外按压,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二)海姆立克急救法
适用场景:主要用于抢救异物阻塞气道导致的窒息,常见于进食时食物误入气管,或者儿童玩耍时将小物品放入口中误吸等情况。
操作方法:
成人及1 岁以上儿童: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双脚前后分开,前脚距离患者约一脚宽,后脚脚跟踮起,保持身体稳定。让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使患者身体前倾,头部略低,嘴巴张开。施救者用双臂环绕患者腹部,一手握拳,拇指侧顶住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另一手抓住握拳的手,然后快速、有力地向内、向上冲击患者腹部,约每秒 1 次,重复操作,直到异物排出或患者恢复呼吸。
1 岁以下婴儿:将婴儿面朝下,放在自己的前臂上,用手支撑婴儿的头部和颈部,使其头部略低于身体。用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快速、有力地拍击 5 次。然后将婴儿翻正,面朝上,放在自己的大腿上,用两手指(中指和食指)放在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快速、轻柔地按压 5 次。重复交替进行拍背和按压操作,直到异物排出或婴儿恢复呼吸。
(三)外伤止血与包扎
出血类型判断:
1.动脉出血: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射而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较大,危险性高。
2.静脉出血:血液呈暗红色,持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出血速度相对较慢。
3.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从伤口渗出,出血量较少,一般可自行凝固止血。
止血方法:
1.直接压迫止血法:这是最常用的止血方法。用干净的纱布、毛巾、衣物等直接按压在伤口上,持续用力按压5 - 10 分钟,一般可有效止血。如果伤口有异物,不要强行移除,应在异物周围按压止血。
2.加压包扎止血法:在直接压迫止血的基础上,用绷带或布条对伤口进行加压包扎。包扎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既达到止血目的,又不能影响血液循环。包扎后要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如手指或脚趾的颜色、温度、感觉等。
3.止血带止血法:当四肢大动脉出血,用其他方法无法止血时,可使用止血带止血。止血带应选择有弹性的橡胶管或布条,绑扎在伤口近心端(靠近心脏的一端),距离伤口5 - 10 厘米处。绑扎时要垫上纱布或毛巾等柔软物品,避免损伤皮肤。止血带每隔 1 小时左右要放松 1 - 2 分钟,以免肢体长时间缺血坏死。使用止血带后要尽快就医。
包扎方法:
1.绷带包扎法:根据伤口的部位和形状,选择合适的包扎方法,如环形包扎法、螺旋形包扎法、螺旋反折包扎法、“8” 字形包扎法等。包扎时要从伤口的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包扎,绷带缠绕要紧密、均匀,避免过紧或过松。
2.三角巾包扎法:三角巾使用方便,可用于头部、胸部、腹部、四肢等多种部位的包扎。例如,头部包扎时,将三角巾的底边折叠约两横指宽,放在前额齐眉处,顶角拉向头后,然后将两底角经两耳上方拉向头后交叉,再绕回前额打结固定;上肢包扎时,将三角巾一底角打结后套在伤侧手上,另一底角拉过伤侧肩部,顶角覆盖伤口,两底角在背后打结固定。
三、常见运动损伤安全
(一)常见运动损伤类型及原因
1.扭伤:多发生在脚踝、手腕、膝关节等关节部位。主要原因是运动时关节突然受到过度的扭转或拉伸,如跑步时踩到不平的地面、打篮球时急停急转等。扭伤后,关节周围会出现疼痛、肿胀、淤血等症状。
2.拉伤:常见于肌肉和肌腱部位。通常是由于运动前热身不充分,肌肉和肌腱的柔韧性较差,在运动中突然发力或过度伸展,导致肌肉或肌腱拉伤。比如在进行短跑、跳远等爆发力较强的运动时,如果没有做好热身,就容易发生肌肉拉伤。拉伤后,受伤部位会有疼痛、压痛,肌肉紧张或形成硬结,活动时疼痛加剧。
3.骨折:在运动中,受到直接暴力(如撞击、摔倒)或间接暴力(如扭转、拉伸)作用,都可能导致骨折。骨折部位会出现剧烈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症状。例如,在足球比赛中,球员之间的激烈碰撞,或者从高处跳下时姿势不当,都有可能造成骨折。
4.关节脱位:当关节受到强大的外力作用时,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就会发生关节脱位。常见于肩关节、肘关节、手指关节等部位。关节脱位后,关节部位会出现疼痛、肿胀、畸形,关节功能丧失,患者无法正常活动关节。比如在打篮球时,手部受到猛烈的撞击,可能导致手指关节脱位;在进行体操运动时,肩部过度伸展,可能引发肩关节脱位。
(二)预防措施
1.运动前充分热身:热身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环节。在运动前15 - 20 分钟,进行一些全身性的热身活动,如慢跑、跳绳等,使身体微微出汗,提高心率和体温。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关节活动和肌肉拉伸,如转动手腕、脚踝,活动膝关节、髋关节,拉伸腿部、腰部、肩部等部位的肌肉,让身体各部位为即将开始的运动做好准备。
2.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在进行各项运动时,要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和方法。例如,跑步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身体微微前倾,脚步适中,避免过度跨步和后脚跟先着地;打篮球时,要学会正确的传球、接球、投篮和防守动作,避免因动作不当而受伤。同学们可以向体育老师请教,或者观看专业的运动教学视频,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水平。
3.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合适的运动装备可以为身体提供保护,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在进行不同的运动时,要选择相应的专业装备,如跑步时要穿合脚、有良好支撑和缓冲性能的跑鞋;打篮球时要佩戴护膝、护腕、护踝等防护用具;进行户外运动时,要根据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服装和帽子,避免晒伤或受凉。
4.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不要过度追求运动成绩或运动量,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导致身体疲劳,增加受伤的风险。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感到身体不适或疲劳,应及时停止运动,进行休息和调整。
5.注意运动场地安全:运动场地的条件对运动安全也有很大影响。在进行运动前,要检查运动场地是否平整、干燥,有无杂物和障碍物。例如,在操场上跑步时,要注意地面是否有坑洼、积水;在篮球场上打球时,要确保篮球架稳固,场地内没有尖锐物品。如果发现场地存在安全隐患,应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告,避免在不安全的场地进行运动。
(三)处理方法
扭伤和拉伤:
1.立即停止运动:受伤后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运动,避免受伤部位继续受力,加重损伤。
2.冷敷:在受伤后的24 - 48 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冷敷 15 - 20 分钟,每隔 1 - 2 小时敷一次。冷敷可以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注意不要将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
3.加压包扎: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包扎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包扎可以减轻肿胀,固定受伤部位,有助于恢复。
4.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例如,如果是脚踝扭伤,可以在脚下垫一个枕头,使脚踝高于心脏。
5.后期治疗:在受伤48 小时后,可根据伤情进行热敷、按摩、理疗等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和组织修复。同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药物。在恢复期间,要逐渐增加受伤部位的活动量,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再次受伤。
骨折:
1.不要随意搬动患者:如果怀疑发生了骨折,不要随意搬动患者,以免造成骨折移位,加重损伤和疼痛。尤其是对于脊柱骨折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持其身体的稳定,避免二次损伤脊髓。
2.固定骨折部位:可以使用木板、树枝、硬纸板等物品作为固定材料,在骨折部位的上下两端进行固定,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固定时要注意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也不要过松,否则起不到固定作用。如果没有合适的固定材料,也可以将受伤肢体与身体固定在一起,如将上肢骨折的患者的手臂绑在胸前。
3.及时就医:在进行简单的固定后,要尽快拨打急救电话120,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意识等。
关节脱位:
1.保持受伤关节不动:一旦发生关节脱位,应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受伤关节处于原位,不要试图自行复位,以免造成关节周围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2.冷敷: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对受伤关节进行冷敷,缓解疼痛和肿胀。
3.及时就医:尽快前往医院,由专业医生进行关节复位。复位后,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对受伤关节进行固定和康复治疗,恢复关节的功能。
同学们,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些传染病预防、急救以及常见运动损伤安全知识,在校园生活中时刻保持健康意识,做好自我防护。让我们一起以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度过美好的校园时光!
三亚学院校医院
2025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