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8-04浏览次数:10

海南省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相似。我省属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Ⅰ类地区媒介伊蚊活跃期较长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相对较高为科学指导各市县规范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公众健康,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的《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指南

一、总则

(一)目的

为规范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处置和管理,提高全省各级部门对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处置能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处置,及时采取各项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范围内发基孔肯雅热散发病例、聚集性疫情、局部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置

病例报告与管理

(一)病例定义。

1.病例诊断分类。分为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可参见《基孔肯雅热诊断》(WS/T 5902018)。

2.感染来源分类。按感染来源地将确诊病例分为境外输入病例、省外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

1)境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2天内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国家或地区旅居史排除境内感染可能的病例。

2省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2天内有海南省外的境内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排除海南省感染可能的病例。

3本地病例指发病前12天内没有省外旅居史的病例,或有省外旅居史排除省外感染可能的病例。

(二)多渠道监测。

1.境人员监测。针对入关时有基孔肯雅热相关健康申报或检疫时有疑似症状的境人员,海关及时开展筛查,并发放《就诊方便卡》,及时通报当地疾控部门。海南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对发病12天内,有非洲、东南亚、南美和中美洲等流行国家和地区旅居史的劳务人员、留学生等重点就诊对象,按要求开展监测,及时发现境外输入病例。

2.登革热样病例多病原监测。在蚊媒活跃季节,医疗机构针对登革热样病例(即体温超过38℃,伴皮疹或关节疼痛,无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者)开展登革病毒、CHIKV等多病原核酸检测。如检出CHIKV核酸阳性,立即启动病例应急监测。

3.专项调查。发生较大规模本地疫情市县,在当年疫情结束后,媒介伊蚊非活跃期(通常为11月至次年1月)开展血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了解人群感染率。

4.媒介伊蚊监测。包括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基孔肯雅热主要传播媒介与登革热一致,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具体监测要求参见《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

(三)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1.病例报告。医疗机构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监测报告管理模块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基孔肯雅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可通过前置软件自动采集病例信息、核后报告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应以适当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及时向当地县(区)级疾控中心报告,并及时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区)级疾控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2.病例订正。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时对病例信息进行复核、订正。明确可能感染来源后,应及时订正病例分类,境外输入病例需在备注栏标注境外国家或地区名称,省外输入病例需在备注栏标注输入来源的省、市、县(区)三级行政区划名称。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新发疫情、聚集性疫情和局部暴发疫情。新发疫情指以县(市、区)为单位,近5年首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聚集性疫情指在同一家庭、学校、建筑工地、社区、村庄等集体单位或场所,14天内报告3例及以上本地确诊病例。局部暴发疫情指同一街道/乡镇,14天内报告10例及以上本地确诊病例。疫情所在地的县(区)级疾控中心应在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事件级别选择“未分级”。后续根据疫情进展及时调整。

(四)病例管理与职业防护

对于病毒血症期(起病7天内)患者原则上须采取住院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小时后解除防蚊隔离。医疗机构应落实防蚊灭蚊措施,病区安装纱门纱窗,患者使用蚊帐,防止院内感染;同时做好外环境蚊媒孳生地处理。若病例不住院,医疗机构应告知其防蚊隔离要求,自行做好居家健康监测管理,辖区疾控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指导。

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在开展患者诊疗及血液样本采集时,应采取标准防护,避免无有效防护接触患者血液及血性分泌物和排泄物;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时,应采取防蚊措施,避免被携带病毒蚊虫叮咬。

(五)流行病学调查。

(区)级疾控中心在接到疫情报告后,会同医疗机构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可能的感染地点,搜索可疑病例,评估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对重点病例开展个案流行病学调查,重点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省外输入病例,聚集性疫情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首发病例、指示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为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需要而确定的调查对象等。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填写《基孔肯雅热重点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附件1,填报时间为确诊后72小时内,病例死亡后须及时订正。

、疫情处置

(一)科学划定风险区域。

出现病例(包括输入病例、本地病例)市县,应根据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科学划分核心区、警戒区和监控区3个风险区,落实防控措施,防止疫情传播扩散划分原则参考《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

(二)分级分类处置疫情。

遵循“早、小、严、实”原则,分级分类处置疫情。

1.输入疫情。以发生疫情的市县本地力量为主开展疫情处置。按照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机制落实综合防控措施,主要参与部门包括:卫健疾控、爱卫、环卫、宣传、住建、教育、旅文、公安、财政等部门。采取“媒介应急控制,做好病例救治和防蚊隔离管理的防控策略,防止引发本地疫情。发生疫情的市县要做好病例救治和防蚊隔离工作查明患者病毒血症期(发病起7天内)的活动地点,划分风险区域,开展成蚊杀灭工作。共同暴露者做好12自我健康监测。

2.本地疫情

1本地散发病例。“市县本地力量为主”+“省级蚊媒传染病应急处置工作组现场指导”的模式开展疫情处置采取1天内完成风险区域划定并启动灭蚊工作,核心区3天内完成入户调查处置、3天内完成全覆盖成蚊杀灭、5天内控制蚊媒密度”的防控策略,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严防疫情升级和外溢扩散。快速划定风险区,风险区域全面落实“逢热必检”强化病例搜索和防蚊隔离管理,严格落实媒介应急控制措施。发生疫情的街道或乡镇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单位和群众,做好蚊媒孳生地清理和成蚊杀灭。

2)聚集性疫情。“市县本地力量为主”+“区域中心支援”+“省级蚊媒传染病应急处置工作组驻点”的模式开展疫情处置。在本地散发病例采取的措施基础上,强化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机制,严格落实媒介应急控制措施。

3局部暴发疫情

 “市县本地力量为主”+“全省支援调度”的模式开展疫情处置。在聚集性疫情采取的措施基础上,强化医疗救治,要避免医疗挤兑,优先保证重症患者,孕妇、老年人及新生儿等重症高风险人群住院

3.重点场所防控

当疫情波及建筑工地、农贸市场、餐饮店、学校等重点场所,落实重点场所主管部门主体责任,属地疾控部门提供技术指导的原则开展蚊媒控制、病例搜索、宣传教育等防控措施。防控要点见重点场所防控要点(附件2)。

(三)媒介伊蚊应急控制与监测

出现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时各市县应启动媒介伊蚊应急监测与控制。

1.媒介伊蚊应急控制。核心区应在3天内将成蚊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如双层叠帐法低于0.9/·小时)),在5天内将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警戒区应在7天内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超低容量喷雾是杀灭成蚊首选控制措施,要求雾滴大小为10-20微米,每天可多次喷雾;滞留喷洒可用于重点场所,1-2周喷雾一次;热烟雾机主要用于植物茂密的区域或地下室

2.媒介伊蚊应急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开展伊蚊幼虫监测,采用双层叠帐法开展伊蚊成蚊监测。核心区每天开展监测,媒介伊蚊密度达到安全水平(如双层叠帐法低于0.9/·小时))后每周开展2次监测,直至疫情结束。警戒区每周开展1次监测,监控区每两周开展1次监测,直至媒介伊蚊密度达到安全水平。核心区的应急监测,每次监测应不少于5个监测点。持续出现病例的疫点,伊蚊密度控制要有更严格的要求。

(四)疫情通报。

各级疾控部门应依法及时发布基孔肯雅热疫情信息,科学发布健康风险提示。出现省内跨区域疫情传播时,涉及地区的疾控部门和相关机构要加强信息互通共享,尽早采取防控措施。发现境内输入病例时,各市县疾控部门将病例信息上报省级疾控部门,由省级疾控部门将相关信息通报病例输出省份的疾控部门,共同做好疫情调查处置。

疫情终止条件

当划定的核心区、警戒区连续22天内无续发本地病例,且核心区内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不高于0.9/(顶·小时),可终止核心区、警戒区伊蚊应急监测与控制工作。

、实验室检测和病原学监测

(一)实验室检测。包括核酸检测、病毒培养分离、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和血清特异性IgMIgG和中和抗体检测等。具体要求见《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附件3

(二)病原学监测。包括病例监测和媒介伊蚊监测,报告病例的医疗机构、县(区)级疾控中心负责采集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急性期的血清样本,发生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疫情时,采集伊蚊的样本。具体检测方法见《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附件3

1)病毒核酸检测。境外输入病例应尽量全部采集样本。本地病例按以下要求采集:当病例数量少于20例时,应尽量全部采集;介于20100例之间时,采集样本数不低于20例;超过100例时,采集样本数不低于病例数的20%。

2)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选择不少于20%的核酸检测阳性样本开展病毒E2E1蛋白编码基因序列或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本地传播疫情样本选择,应兼顾不同时段、不同地区样本,优先选取首例本地病例样本。

不具备基因测序条件的疾控中心,应将标本送至区域疾控中心或省疾控中心进行检测。省疾控中心及时汇总将病毒基因组序列上传至“病毒病原监测预警系统”(https://www.ivdcvma.cn)。

预防措施

(一)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清除蚊虫孳生地。

各市县应积极做好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强化城市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公园、景点、花卉市场、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卫生治理,整治农村地区房前屋后垃圾,全面清理河塘、沟渠,最大限度消除卫生死角,减少病媒生物孳生地。

(二)加强卫生宣教,普及预防知识。

1.指导群众防蚊灭蚊。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引导群众配合社区做好入户防蚊灭蚊等工作,主动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2.提示旅行者预防境外感染。做好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及导游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前往东南亚、南亚、非洲和南美洲流行区的旅行者,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归来后2周内,落实好自我防蚊叮咬措施,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行史告知医生。

(三)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疾病识别能力。

开展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识别能力。每年流行季节前开展一次医务人员基孔肯雅热相关知识的强化培训,增强对基孔肯雅热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

(四)加强媒介伊蚊密度监测,落实灭蚊措施。

疾控部门应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蚊媒密度监测或调查,包括伊蚊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发现蚊媒密度偏高时,及时提请相关单位开展清除蚊虫孳生地及预防性灭蚊工作。

(五)加强信息沟通,做好联防联控。

疾控部门与海关、旅游、住建、教育、商务、商会等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及时通报信息,联合开展风险评估和协调疫情处置工作。

 

附件:1.基孔肯雅热重点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

2.重点场所防控要点

3.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

 


附件1

基孔肯雅热重点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

输入病例 聚集性或局部暴发疫情首发病例 指示病例 重症病例 死亡病例)

 

一、基本情况

1.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编号:           

2.患者姓名:           联系电话:               

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       联系电话:               

3.性别:(1)男  (2)女  

4.年龄:      

5.既往是否患过基孔肯雅热:(1)是 (2)否

若是,发病时间        

6.既往疾病:(1)糖尿病 (2)高血压 (3)慢性支气管炎 (4)肝炎 (5)胃炎 (6)甲亢 (7)肾病 (8)其他 (9)无

二、发病、就诊及实验室检测情况

1.发病日期:              

2.主要临床症状(可多选):(1)发热(     )(2)头痛 (3)关节疼痛 (4)肌肉疼痛 (5)乏力 (6)皮疹 (7)恶心 (8)呕吐 (9)腹泻 (10)其他             

3.初次就诊日期:            日。

4.明确诊断日期:            日。

5.是否进行基因分型:(1)是 (2)否      如是,型别为 西非型; 东中南非洲型(印度洋分支);亚洲型。

三、发病前后活动情况

(一)发病前外出史:

1.发病前12天内是否有外出(离开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出境旅游)史:(1)是 (2)否 跳至(二)发病前后外出活动情况

地点1        国家/地区(适用境外) 或               市(州)       县(区)(适用境内),日期:            日至            日;

地点2        国家/地区(适用境外) 或               市(州)       县(区)(适用境内),日期:            日至            日。

2.外出期间是否明确有蚊虫叮咬史:(1)是 (2)否(跳至“3.是否随旅行团/会议团/务工团出行)。如是,则叮咬地点为:        

地点1        国家/地区(适用境外) 或               市(州)       县(区)(适用境内);

地点2        国家/地区(适用境外) 或               市(州)       县(区)(适用境内)。

3.是否随旅行团/会议团/务工团出行?

1)是,同行团队名称(或旅行社名称):           ,团队人数:     人,旅行团/会议团/务工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2)否

(二)发病前后外出活动情况:

发病后7天是否在国内(1)是(如选择是,则填写地点) (2)否

地点1      省(区/市)              县(市/区)      乡(镇/街道)      村(居委会)             (详细地址),日期:            日至            日;

地点2      省(区/市)              县(市/区)      乡(镇/街道)      村(居委会)             (详细地址),日期:            日至            日。

 

 

 

调查日期:              

调查者:                    

调查单位:                    

 


附件2

重点场所防控要点

 

一、建筑工地

(一)开展孳生地清零行动

每日巡查地面积水,废弃建材、轮胎、容器须彻底清理或倒置存放。施工用水容器(如水泥槽、蓄水池)必须加盖密封,或定期投放缓释灭剂。地下集水井等井口要密封处理或纱网密封。填平工地内凹凸不平的坑洼,沟渠实行硬底化,保持流水畅通。每日及时清运垃圾。

(二)成蚊精准杀灭。

按照媒介伊蚊应急控制原则开展灭蚊工棚、材料堆放区等成蚊聚集点,优先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在日出日落前后实施作业。地下室、楼梯间等密闭区域采用滞留喷洒。

(三)工人健康管理。

1.为工人配备驱蚊剂,倡导作业时穿着浅色长袖工装。工地宿舍安装纱窗、蚊帐等防蚊设施。

2.工地全体工作人员做好健康监测,出现发热病例立即报告,并隔离防蚊

3.发生本地疫情时,对工地全体工作人员开展排查,主动搜索病例;工地发生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采取人员出入登记和每日测温等,发热病人日报告”“零报告等管控措施。

二、农贸市场

(一)强化环境清理。做好每日的垃圾清运工作,及时清理市场中产生的各种垃圾。对市场进行整改,改善排水设施,填平各种洼地,及时清理卫生死角。

(二)开展孳生地清零行动。

1.清除市场范围内各种积水,尤其是各种泡沫箱、桶、瓶、罐、盆等容器积水以及洼地、塑料薄膜积水。

2.卖鱼、海鲜等的档口,其闲置泡沫箱和塑料桶、盆之类的容器不要露天放置,如要放置则要严密加盖。卖花卉、植物的档口,需要及时清理花盆、盆托及储水容器的积水,将闲置花盆倒扣。水培植物要5-7天换一次水或者投放缓释药物如有机磷缓释剂或生物制剂。饲养动物的档口应经常更换动物饮水槽的积水。畜禽宰杀等经常需要倾倒废水的档口,需要检查排水沟是否通畅,如有积水要及时疏通。沙井、电缆沟、排水沟,化粪池及时疏通、清除积水,如果难以清除则可投放缓释杀虫剂,如有机磷杀虫剂或生物制剂。

(三)成蚊控制。

1.按照媒介伊蚊应急控制原则开展灭蚊对市场内及周边的绿化带采取滞留喷洒。空间喷洒可使用超低容量喷雾,适用场所是市场周围、绿化带等;市场内部最好不使用空间喷洒,防止污染食物。使用热烟雾机对市场下水道进行喷雾灭蚊。

2.完善防蚊设施,如在下水道安装防蚊闸,沙井盖、电缆井盖安装防蚊贴。

3.绿化带和市场内部可放置灭蚊灯进行物理灭蚊。

(四)人员健康管理。

1.工作人员及商户配备驱蚊剂,倡导工作穿着浅色长袖服装

2.发生本地疫情时,全面排查市场工作人员及商户发热可疑症状,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全体工作人员及商户做好每日健康监测,出现发热病例立即报告,并隔离防蚊

3.发生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实行发热病人日报告”“零报告等管控措施。

三、餐饮店

(一)强化环境清理。餐厅应做好每日的垃圾清运工作,及时清理卫生死角。

(二)开展孳生地清零行动。清除餐厅范围内各种积水,尤其是各种露天的垃圾桶,空调冷凝水形成的水洼,各种地面凹陷积水,地面台面要保持干爽、防止积水。有水池、喷泉的餐厅可以在水体中饲养金鱼、锦鲤、食蚊鱼等鱼类灭蚊,也可在水里投放有机磷缓释剂或者生物杀虫剂。餐厅厨房的桶、碗、盆、锅、瓢等容器及各种可回收的玻璃饮料空瓶尽量不要露天放于室外,如必须放在室外则应倒扣或者严密加盖。富贵竹、万年青、绿萝等水培植物应每隔3-5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如要种养则改为用泥、沙种养。花园假山、竹筒、树洞积水可以使用沙土填满,竹筒顶端可以采用十字刀劈法防止积水。地下室排水沟、地下缆井及时疏通排水沟,抽空缆井的积水,也可投放灭幼虫药物。停车场的防撞轮胎要在底部扎孔排水,或者在无法清除的积水中投放灭幼虫药物。必须对杂物较多的地方的各种积水容器、如建筑材料、废弃的灯罩、塑料布等进行清理。

(三)成蚊控制。

1.按照媒介伊蚊应急控制原则开展灭蚊

2.善防蚊设施,如在餐厅、酒店范围内的下水道安装防蚊闸,沙井盖、电缆井盖安装防蚊贴。餐厅内部可使用超低容量喷雾,餐厅内部可放置灭蚊灯进行物理灭蚊,如周边植被较多,可以选择加装防虫纱网,并配合灭蚊灯或蚊香驱蚊灭蚊。

(四)人员健康管理。

1.工作人员、服务人员配备驱蚊剂,倡导工作穿着浅色长袖服装

2.发生本地疫情时,全面排查餐饮店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发热可疑症状,开展病例主动搜索。

3.全体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做好每日健康监测,出现发热病例立即报告,并隔离防蚊

4.发生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实行发热病人日报告”“零报告等管控措施

四、学校

(一)环境整治全覆盖。全校大力开展环境清洁整治,包括教育区、食堂、师生宿舍、操场、家属区、校内建筑工地、校内园林等。彻底清理各类散在垃圾容器,尤其隐蔽在绿化带内的积水垃圾容器,如塑料杯、纸杯等。

(二)开展孳生地清零行动。对全校开展地毯式搜索,尽可能清除所有积水孳生地。对于室外放置的各类可能积水的容器进行清理,如玩具、桶、盆等,应尽量在避雨处存放、或者翻转反扣防止积水;需要长期放水的要严密加盖并定期换水。对于积水的洼地、假山、树洞以及一些装饰竹筒、装饰轮胎、运动器材,可以使用沙土填埋或者水泥封堵等方法防止积水。对于景观水池、喷泉池等水体,可以饲养观赏鱼捕食蚊虫幼虫。校园的生物角,种植区为蚊虫易孳生区域,应重点关注,及时清除各类容器积水尤其是花盆托盘、浇水容器,同时也应注意处理树洞竹筒等植物积水,尽量减少积水植物如竹类、海芋、旅人蕉等的种植。注意排查室外操场排水沟,各雨水井口积水,安装防蚊闸等防蚊设施,如积水无法清除,则需定期投放长效灭蚊蚴剂处理。教室、宿舍等室内应定时清除花盆托盘、饮水机水槽等积水,对于水培植物和套盆种植的植物,应3-5天换水一次,并清洗容器内壁和根须;流行期间最好不种养水培植物,或改为泥土种养。

(三)成蚊控制。

1.首先使用超低容量喷雾速杀成蚊,喷雾应室内室外同时开展,或采取先室外、后室内的顺序开展,重点喷雾场所为室外绿化带、楼道、教室、办公室等,喷雾应做到全面覆盖,不留死角。

2.对重点区域进行滞留喷洒灭蚊,如室外使用绿篱技术对绿化带植被进行喷洒,室内对楼道、楼梯间、地下室等的墙壁进行滞留喷洒。

3.可使用热烟雾机对下水道及过于茂密的树林喷雾灭蚊。

4.应注意灭蚊时机,在蚊虫活动高峰期(清晨和傍晚)开展成蚊杀灭,同时注意人员安全问题,避免在人员聚集时开展药物防控。

(四)人员健康管理。

1.教室、宿舍安装纱门纱窗,午休场所配备蚊帐。

2.对学校师生及校园家属区开展病例主动搜索。

3.成立疫情处置专班,强化学生、教职工晨午检、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工作,发热可疑病例及时报告并开展排查。

4.发生聚集性和局部暴发疫情时,实行发热病人日报告”“零报告等管控措施相应调整教学方式,暂时避免集中上课。


附件3

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

 

为指导各级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相关实验室检测机构开展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工作,规范检测程序,提高检测质量,制定本方案。

一、检测对象

基孔肯雅热病例、重点地区抽样调查人群,媒介伊蚊成蚊和幼虫。

二、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一)样本采集。

1.血清样本。

 病例急性期血清。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5mL,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份保存于做好标记的、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

 病例恢复期血清。必要时,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发病7日后恢复期患者静脉血5ml(非抗凝血),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份保存于做好标记的、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采集时间与急性期血清间隔时间不少于3天。

2.蚊媒样本。采集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期和基孔肯雅热流行季节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伊蚊样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低温保存。

(二)样本保存。

24小时内检测的样本可置于4℃环境中保存,1周内检测的样本应置于-20℃环境中保存,需长期使用的样本应置于-70℃或以下环境中保存。

(三)样本运输。

基孔肯雅病毒的危害程度属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血清和伊蚊标本应采用A类包装(编号:UN 2814)。样本运输时应遵守国家相关生物安全规定,采用低温运输,避免反复冻融。用于开展病原学监测的样本,应于48小时内运送至地市级或省级疾控中心。

三、病例实验室检测

(一)病原学检测。

1.核酸检测。一般发病后7天内血液样本病毒核酸检出率较高,常采用实时荧光RT-PCR基于核酸扩增的方法进行检测,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培养分离。一般发病后5天内血液样本病毒培养分离率较高,通常将样本接种至哺乳动物细胞(VeroBHK21)中进行分离与培养,待其出现病变特征后,采用抗原或核酸检测手段鉴定病毒种类。

3.抗原检测。常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或免疫层析法进行抗原检测,一般适用于发病后5天以内血液样本,检出阳性可用于早期诊断。

4.基因组序列分析。采用一代Sanger法或扩增子技术进行病毒E2E1蛋白编码基因序列或全基因组测序,测序技术经质控合格后,方可用于后续生物信息分析。二代测序平台覆盖深度应不低于10×,三代测序平台覆盖深度应不低于50×,全基因组测序覆盖度应不低于98%

(二)血清学检测。

1.特异性IgM抗体。采用ELIS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是辅助诊断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标。

2.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IF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IgG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以确诊。

3.中和抗体。采用空斑减少中和实验、微量中和实验等方法检测,可用于分型。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以确诊。

四、蚊媒实验室检测

将分类分装后的媒介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研磨,开展核酸检测,病毒核酸阳性的样本可由有能力或资质的地市级或省级疾控中心进行病毒培养分离和基因组序列分析。蚊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和基因组序列分析的检测方法同病例检测。

五、结果报送和反馈

各县(市、区)实验室检测结果应在24小时内反馈样本送检单位。本地疫情发生后,省级疾控中心应于每月中旬上月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与病原学监测结果汇总报送至中国疾控中心。

六、生物安全

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应按照《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规定要求开展实验室检测,做好生物安全防护。

 

 海南省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doc